一只豬最神圣的使命:吃好、睡好、長胖······
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,而卻極少有人知道,作為我們主要蛋白質來源的豬,也在這五千年的文明中從未缺席,甚至更早。
但就是這樣一種圈養歷史悠久、生性憨厚的動物,在后來的文化中卻又常常別視為“蠢、臟、呆”的代名詞,即便是與豬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養豬人,都未必知道豬其實也曾被視為勇敢、聰明的象征。
一、溯古:不遜色于人類文明的”豬文明“
關于“豬文明”的追溯,各路說法不一,但歸結起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:其歷史絕不遜色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。
有的說豬文化更可追溯到75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(浙江余姚),當時已有家豬出現;也有的說中國人養豬最早的證據,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。
由此可見,豬文化,已經是華夏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在上古,豬文化與今天大相徑庭,不僅不含貶義,反而更多的是褒義。不但“家”的含意是在房屋內養豬(豬在古文中寫作“豕”),就連當時的社會活動,也以與豬有關的事為中心,例如“事”甲骨文像雙手舉長柄網捕捉豬或野豬之狀。
而人的素質,也以豬事為坐標來衡量,如“敢”字,有徒手捉豬以示勇敢之意,那么不能捉豬便為怯懦。家豬顯得那么溫馴老實,是因為長期被人類馴養,與大自然隔離而喪失了其本性,而野豬性情兇暴,善于搏擊,于是基于這一特點,豬便含有“勇往直前”的意思。
二、近代:人與豬”惺惺相惜“
養豬這項古老而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,在中國,似乎也有更深刻的解讀,豬溫和,而養豬人,也常常是憨厚老實低調之人。
特別是在經濟水平整體低下、物質極度匱乏的中國舊時代,農民作為養豬業的“主力軍”,更是給予豬極高的地位,在當時,豬,就是一個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。
彼時普遍六七個孩子的農村家庭,豬吃得比人還好的現象并不少見,但即便如此,孩子們也不會有任何抱怨,因為只有這樣,父母才能有錢買米買油,自己才會有錢上學,到年底才能好好享用上一頓美味的豬肉。
吃糠咽菜的時代,人們并無他求,吃飽,就是最大的滿足,而一盤豬肉,卻為這樣樸素的生活帶來些許色彩,豬,便是這希望的載體。
三、現代:豬也要“趕時髦”
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,中國的養豬業,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,產能,已經不知道翻了多少翻,今天的中國人,已經不缺衣少吃,但豬肉,永遠不會在飯桌上缺席。
1978年,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中國大江南北,依靠科技力量,傳統的中國養豬業,也從原來的“農村家庭生產”轉變成了今天的“規模化生產”。
今天,農戶養慢慢退場,當年“人豬惺惺相惜”的場景已漸行漸遠,現代化的豬場甚至樓房豬舍、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······“讓豬活得好一點”這樣的口號也并不奇怪,這背后的愿景依然是:養好豬賺到錢。
“趕時髦”的豬,不單住上了“小洋樓”,吹上了空調,更是從今年開始,擁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“身份證”(基于智能養豬支撐技術之一—豬臉識別)。
而這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變化,也在慢慢改變著人們對于豬、對于養豬業的認知:原來科技不止于人,科技真的已經在改變養豬業。
說句玩笑話,不知道幾十年前在四處漏風的豬圈中呼呼大睡的豬,有沒有想過今天自己的后代能夠過上這般“滋潤”的生活?
從古至今,如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樣,養豬這項事業,也期望能夠迎來自己的新時代,并能夠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之一。
免責聲明: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豬OK網”的文、圖、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,因為互聯網信息具有海量的特點,如對原文轉載或者來源出處有誤,請致電400-860-2219進行更正。如轉載豬OK網的稿件,請注明轉載“豬OK網”。本網站資料僅供參考,若資料與原文有疑問,請以原文為準。
豬OK客戶端下載